安溪新闻网

长坑村:红色沃土谱写发展新篇

2021-04-09 17:02:33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长坑村淮山手工面线晾晒场景

  编者按 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巨大的牺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今期推出“革命老区 幸福新村”专栏,聚焦我县革命老区村,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回忆昔日岁月,描绘新村新气象,展现茶乡安溪在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讯 (记者陈和俐)长卿镇长坑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是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安溪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八支四团(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队)机关旧址所在地。如今,这个古老的乡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

  浩气长存 精神融入血脉

  “崇德中学是安溪第一所侨办中学,创建于1925年。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各种教学设备完善。”长坑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强介绍,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安溪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八支四团机关旧址位于该村崇德中学内,占地面积172平方米,保护面积400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式,悬山屋顶,土木石结构。2015年原样修复。

  1945年5月10日,安溪县城解放。14日,安溪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紧急从厦门、泉州、龙岩等地调集军队进行反扑。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党政干部和训练班在游击队掩护下迅速转移到长坑,在崇德中学设立党政军总部。在此指挥领导游击队和八支四团作战,取得连续攻克永春、大田、德化、漳平、宁洋等县城的胜利,为南下大军顺利解放福建全境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革命老区村,我们村老党员数量可以排在全县的前列。”王志强介绍,目前,长坑村共有党员105名。其中,60岁及以上党员26名;党龄30年以上党员22名,50年以上9名。在王志强的引见之下,记者见到老党员苏有田。当时,年仅15岁的他,亲眼见证了长坑村解放。

  “当时,在中心县委领导下,革命武装逐渐发展壮大,武装力量达2500多人枪,游击战场的开辟,为闽南的最后解放打下坚实的基础。”苏有田介绍,由于当时年纪还小,没能加入游击队一起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便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担任村干部,为村里的发展作贡献。

  “先烈们的奉献与家国情怀成为村庄的荣耀,他们的事迹也内化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精神血脉,激励着一代代茶乡人爱国奉献、建设家乡。”王志强介绍,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安溪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八支四团机关旧址,于1985年10月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1月被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教育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3月被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近日,这一旧址入选福建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

  村庄嬗变 幸福源于奋斗

  “幸福源于奋斗,红色是长坑的底色,也是长坑的骄傲,更是长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王志强说。长坑村位于我县西北部,距县城60多公里。自宋至今,是该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630米,前些年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不太好。长坑村人口8400多人,常住人口却只有3000多人,其中60岁及以上1318人,占43%,青壮年劳动力较为缺乏。

  “近年来,长坑村大力发展淮山特色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50多亩,每年需用工30余人,每年都有年轻人回村种淮山。”王志强介绍,在长坑村还将淮山与传统手工面线工艺相结合,创新打造出淮山手工面线,绿色、健康、原味,一经推出,立即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当地传统产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道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长坑村一直致力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长坑村投资1.2亿元,为县医院长卿分院进行提质改造,并完成安征迁工作,助力该村医疗卫生事业更上一层楼。

  王志强介绍,在村容村貌提升上,长坑村道路提级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并投入1000多万元对长霞路老街区及附近道路进行改造,以“统筹自建”模式建设霞美安置小区,已对69户老旧房屋进行拆迁,拆迁面积达14325.99平方米。同时在长坑村长安路,拟投入5500万元修建长卿镇新型公共农贸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型农贸市场及大型商超综合体。

  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配套齐全的小公园、马路边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乡村美丽提升工程给古朴的小山村增添一抹时尚的色彩,更让村民抑制不住满心欢喜。王志强说,“希望通过红色旅游,带动村里整个产业发展,真正打造出一个‘有山有水有乡愁,有花有果有游客’的美丽长坑。”

【责任编辑:白沧海】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