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叶清琳:安溪文博事业的先行者

2020-05-08 10:59:5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安溪县博物馆原馆长叶清琳,从事文博工作40多年。他热爱文博事业,勇于开拓,呕心沥血,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安溪文博事业,成果累累,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致力保护安溪文物

1930年,叶清琳出生于金谷镇洋内村,就读于集美中学和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进入县文化馆工作。在土改运动中,他为从地主家中查出的家藏珍贵文物被烧掉而深感可惜,即向县领导建议,成立县文物征集保护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成立后,他任征集组负责人,参与抢救出一大批珍贵文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叶清琳与馆里的同志雇人将馆藏文物转移收藏。他冒险保护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经故宫和省鉴定的二级品以上就达80多件。1974年,他在全省率先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龙门村内水库建设时发现古窑址,他赶到现场考察,查出宋代窑场遍布桂瑶全村,随即在全县100多个村庄展开调查。

经过8个月的实地调查访问,叶清琳发现了65处宋、元、明、清古窑址。经过整理、考证、采集标本,他撰写专题报告,在全国《文物》刊物发表,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大学考古系等专家,先后到安溪现场考察。

改革开放后,叶清琳又带队开展九次专题性和综合性普查,共发现文物点450多处,采集6000多件标本,征集了一批文物,测绘大量图、表、卡,拍摄了不少照片,并整理《安溪文物考古普查资料》和编纂《安溪文物地图集》《安溪文物志》,介绍安溪历史概貌与文物分布状况,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事业。

叶清琳开拓安溪文博事业成果显著,填补我国考古史上的许多空白。如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青铜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安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古窑址发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代之久、内涵之丰富,为全省少见,并与国外资料相印证,证明安溪史上的陶瓷文化对世界各国的贡献。安溪五代至宋代大规模银、铁冶炼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冶金史的空白。

在普查的基础上,叶清琳根据“重点保护”的原则,经过研究分析,区别价值大小,采取保护措施,从1985年起,分别呈报上级获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保护单位43处;建立“四有”保护措施,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叶清琳将出土文物整理举办展览,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物展览也成为对外学术交流的阵地。6年时间,他共接待国内外观众7万多人次,美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港台等地学者前来参观,从各个角度进行探讨交流。

通过对文物、地方史的有关资料调查、搜集与摘录,叶清琳掌握包括闽台、华侨、海交、陶瓷等10多类资料,计有50多万字。他先后为各级领导和国防科委、学术、经济、建设、交通等部门提供40多份有关史料,被誉为“安溪文博事业的活字典”。

叶清琳撰写的《安溪窑》一文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对外文化交流展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7篇论文先后在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和香港发表;6篇文章在全国性刊物《文物》《古陶瓷研究》上发表。他还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三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1986年,他参加在香港召开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其论文在香港《东方文化》上专辑出版,还在日本、英国以日文和英文出版,获得各国同行的赞誉。

开拓安溪文博事业

1988年,安溪县博物馆成立,叶清琳任馆长,兼任县文管会办公室主任。他致力开拓安溪文博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得到侨港台同胞的支持。在维修清水岩、东岳寺、城隍庙、威镇庙、灵惠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侨港台同胞捐资累计200多万元。

安溪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身为侨眷,叶清琳先后为侨胞和台胞提供数十次有益的帮助。台胞王永庆祖籍安溪县,但他只知曾祖父在清道光年间从安溪县金田乡迁居台湾,详细地址不明,渴望能找到详细祖籍地后回乡谒祖。台北安溪同乡会请张连协助调查,张连转请叶清琳帮助调查落实。

叶清琳将此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金田乡所辖137个村落的王姓族居地逐一罗列,并深入到各所在地调查,翻阅近百部族谱,认真进行筛查,最后得出结论,认定王氏祖籍是长坑乡玉湖村,并写出《王永庆先生祖籍的考辨》一文,由张连寄给王永庆。王永庆非常高兴,随后回到安溪,捐资千万元办学。

叶清琳一生致力推进安溪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弘扬工作,为安溪文博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身为文博副研究员的他,兼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福建省文管会文物鉴定组成员、泉州市文博中级职称评委、《泉州市文物志》编委、安溪集美校友会副理事长等数十个社团职务,被评为省、市文物先进工作者及突出贡献优秀拔尖人才。其事迹入选《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福建省高级技术人员名录》《福建省高级专业人才名录》《安溪政协委员风采录》。

(陈克振)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