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散文之真”四人谈

2019-07-30 15:16:51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编者按 25日-28日,县第二期作家高级研修班在桃舟乡举办。此次研修班邀请石华鹏、林东涵、陈美者与陈健等《福建文学》四位资深编审与编辑开设讲座,为学员授课。讲座中,他们结合大量散文实例,畅谈散文写作要义,为学员指引散文写作方向。本报今期摘录他们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记者洪金示)

    石华鹏:知识、智慧、情怀是散文之魂

    “提供知识、见识智慧、饱含情怀是散文之魂。”《福建文学》副主编、著名评论家、作家石华鹏以《散文散说》为题,讲座中谈到“散文之魂”。他认为,这三者也是散文存在的核心价值,是读者还在向散文“索取”的东西。

    提供知识。“这里的知识,指有效的、高密度的信息。”石华鹏说,提供有效的、高密度的信息,散文责无旁贷,散文也因此可能洛阳纸贵。消遣和猎奇是一代代读者永不丢弃的天性,散文提供的知识——历史、风物、奇人、轶事、衣食、住行等,实则是应和这种天性,成为雅致的消遣和猎奇。读者对知识的获得在今天唾手可得,但散文提供的知识获得具有信任感和感染力。

    见识智慧。石华鹏举例道,在散文中见识智慧、见识幽默,如夏季炎热天得到一杯冰泉,喝下去时,先是一激灵,然后冰凉滋润沁入心脾,无比舒服和快乐。文无智慧和幽默,便无趣,便乏味,读者会拒之千里。好散文是智者的“闺蜜”,所以写散文时,我们不得不想了再想:我所写是否新?是否超越他人认知?是否有独到创造?是否全生命投入?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事关智慧。

    饱含情怀。“情怀是什么?是我们内心对一切美好最深沉的追忆、向往和追求。”石华鹏谈到,由爱而产生的慈悲、愤怒、痛和恨,才是有根的,有力的。爱是诗之魂,是感染力之源。爱,如同用蜡烛点蜡烛,你的火焰并不会损失什么,但世界会因此多一分光明、温暖和希望。大爱有个专业术语:“情怀”。所以,散文的至高境界就是饱含这种情怀——由爱而产生的慈悲、愤怒、痛和恨。

    石华鹏认为,一个“泛散文时代”已经到来,人人都写散文,人人都是散文家,一条或真实、或幽默、或抒情的微博,都可能成为一篇拥有众多读者的优秀散文。博客上那数以亿计的博文,因其鲜艳的生活、炽烈的情感、真实的秘密,而成为深受读者青睐的出色散文。

    “内容上具有故事性、传奇性,表达上具有平实性,将是散文写作的方向。”谈及散文的方向,石华鹏说,散文的发展端倪已显现,一些有着故事般的吸引力、讲述探索发现的传奇内容、叙述精练平实的散文,早已被无数次点击阅读。“自由而率性的散文之花迎来了它自由绽放的春天,此后不会被人为地缚住手脚了,好读、耐读、可读将成为一把尺子——好的留下,差的滚蛋。”

    最后,石华鹏建议学员们去阅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南帆的《有螺之洲》、端木松的《世界说到底是一件奇怪的事》、卡夫卡的《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等文章,感悟散文的语言、结构、意义之美。

    林东涵:“大”散文“小”处着手

    《福建文学》编辑、青年评论家林东涵在《散文写作的大与小》讲座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散文文本分析,尤其是不同作家对同一话题的阐释和叙述,让在场学员重新认识:很多散文看似“小”反而“大”,当下流行散文看似“大”却反而“小”的问题。

    “散文的‘大’表现在篇幅、形式上,以及在题材、容量上。”林东涵说,当下的散文写作,正在朝着一条“越写越长,越写越大”的路上奔跑,路越大、越长,散文的马儿就撒得越欢。

    散文的“大”,来源于语言的“小”。林东涵认为,“大词”表面上让散文显得声势浩大、场面恢宏,但倘若没有与个人的生命体验相结合,没有与真实的情感世界相建构,所谓的“大词”,更像一场了无痕迹的大型晚会,没等帷幕落下,观众就已一哄而散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散文,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散文。

    林东涵以周作人写的《初恋》结尾为例,讲述散文语言的技巧。“在周作人看来,写作就应该用小的语言来表现大的情感,用轻的语言来表现重的情感,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浓烈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来表现复杂的情感,这就是周作人极力向我们展示的他的文学创作观。”林东涵觉得,这种观念不仅没有过时和老套,相反,它正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境界。当下的流行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向周作人多学习“小”的技巧。

    散文的“大”来源于情感的“小”。林东涵认为,散文有两点特性:从叙事上来说,它是记述的,从审美上来说,它是艺术性的。可是现在的流行散文往往忽略了前者,而只看重后者。即便是回忆过往,也是用泛滥的感慨来代替;即便是写实当下,也是用虚假的抒情来表达,作家的“记述”笔里充塞的是“滥情、虚伪、矫饰、空洞”的墨水,又如何能不让抒情的蝗虫泛滥成灾呢?“自然、节制、适度的情感表达,往往才能真正实现散文的‘大’境界。”

    “散文的‘大’,来源于真实的我、独特的我。”林东涵说,散文的“大”,其力量恰恰在于一个“小小的我”,哪怕是那贯穿了上下五千年光阴的文化大散文,其立足点仍是要把一个“小小的、真实的、独特的我”安放在那个有着巨大山峦背影的历史中,以一个小切口来撬动历史的大隐秘。

    “可以说,只有源于作者内心最真实、最独特的小我体验和生命感悟,才能真正抵达散文的魅力国度所在,否则不过是一个被龙卷风聚集起来的沙巨人,看似威武庞大,时间的风稍一吹过,就分崩离析,散落一地。”因此,林东涵建议,散文与其盲目地追崇庞大的书写,追崇凌虚蹈空的“大”,不如真实地听从内心的感受,听从真实个我的“小”,散文的写作意义和精神空间或许才能真正地称得上是“大散文”。

    散文的“大”,来源于精神空间与思想维度的深。林东涵认为,散文家不仅要关注“大”的远方和历史,更要关注“小”的心灵和感受,只有立足于自己小小“现实的真”“灵魂的深”,才能抵达阔大的精神空间与思想维度的深。

    陈美者:散文是对当下生活的洞察

    “每天看大量散文来稿,但难看到非常好的作品,大部分稿件都存在一些问题,也引发我个人的很多思考。”《福建文学》编辑、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陈美者以她从事的编稿工作为例,从写作技术、修养、阅读、以及与编辑交流等几个层面,讲述《当下散文写作的问题与思考》。

    在技术层面上,陈美者从作品的题目、内容选择、焦点意识、结构设计和结尾等四个方面谈开。“在内容选择上,要写出生活底蕴,和写出时代感。”陈美者认为,散文是从作家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出发的,交织在一个作家的生命中。生活给予你的,你用散文来报答或报复。时代感则意味着对当下生活的洞察,意味着作家捕捉现实问题、情感的能力,意味奋斗目标一个作品的深远意义。

    真正有时代感的东西,不仅当下可读,很多年后亦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后人可以从中窥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文学作品就实现了对人类的情感记录,是别的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陈美者说,“一个作家没有时代感的意识,情感不新鲜、观念不新鲜,老气横秋的,这样的作品,就没有多大意义。我们期待看到是有新意、有心意的作品。”

    “采风类稿件,常常被写得空泛、平庸、人云亦云,有的干脆写成百度文,一段段资料、数据、历史记载呈现出来。这样的稿件没有多大的意义。”陈美者谈到,“要做功课,把自我放进去升华,也就是说,写的虽是某个地方、某种当地特色文化,但只有你到了那个地方,才能写出来,别人写不出来的,到达这样的层次,才是好作品。这需要深入地接触和情感的抵达。”

    “决定了文章落位在哪里,就是焦点意识。”陈美者说,这个点非常重要,能帮你决定,哪些细节要写哪些细节不要写,内在有逻辑的,而不是散乱的堆彻。很多时候,要表达的东西是复杂的、无解的,多侧面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所以,只能是一个焦点意识,或为这个作品的灵魂,留待给读的人来捕捉。

    在结尾方面,陈美者认为,结尾应该是淡淡的、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就算你把好料埋在最底下,也要轻轻地一拨,不要乱划拉,张牙舞爪,那样就会破坏作品的品相和质感。永远不必担心别人读不出来你的意思、读不懂你的意思。实际上,越是平淡克制的结尾,越见功底,越有文学性和诗意。

    陈健:随意草率是散文的大忌

    “散文不能单方面强调‘散’,一味自由自在,随意和草率都是散文的大忌。散文是最显露人格的一种文体,是一个人真实生活和内心的直接敞开,无法遮蔽,高低深浅一览无余。”《福建文学》资深编辑陈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谈“具备什么才算得上好散文”。

    宏观上,散文是对真实生活经历的观察、体验、感悟和见解。凡是文学艺术都必须对生活进行筛选和剪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最能说明问题,摒弃了传统小说可能出现的编造和做作,它是经过提炼的生活流。而且,这些还必须有别于他人,是独特的。有没有与众不同的经历,能不能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见的便显得非常关键。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走出阿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生命的留言》,那都是用生命体验和感情出来的,一次性的。在精神的极致和身体的冒险里,准确捕捉到了灵魂真相和生命秘密。”陈健谈到,“而傅雷的家书、巴金的忏悔录,则是大家们用智慧和反思凝结出来的人生观点。”

    杨朔抒情散文,秦牧哲理散文,余秋雨文化散文,郭风的乡土散文诗,各具特色。“本着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原则,要叫出不同声音。但不能乱叫,不能像鸡像鸭,不能脱离狗声音。”陈健说,做不到有道理的独树一帜,就是人云亦云,就是吃别人的剩饭,当然拿不出自己的好作品来。

    在微观方面,语言要练达,字斟句酌。就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等。“舒婷曾说过:诗炼字,散文炼句,小说炼段。”陈健表示,散文的句子与其他文体不同,它不是平平常常的叙述方式,除了行文流畅,句子必须有滋有味,所谓平实简洁都是建立在有味道之上的。要有丰富特异的感觉,有比喻、通感,有闲笔、趣味,也有对特定心境的独特表达。

    讲座中,陈健以《夜访菖蒲君》一文为例作具体分析。“从谋篇布局上,它的结构就是编织一个梦,梦里不用专家、不借史书来介绍菖蒲的历史知识,还可恣意展开对菖蒲的情感。揭穿梦境的事实,则使内容变得饱满而灵动。思路不是一味往前,回环一下,留下一个水塘,这样的风景谁都爱看。”陈健还通过具体例子讲解该篇文章是如何做到形散神不散,不堆砌资料,以及独到观察、独到的情感产生独到的观点等。

    

 

 

 

【责任编辑:苏坚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