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湖头小吃”助力乡村振兴

2018-11-16 11:15:4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阅读提示 13日,湖头小吃同业公会成立5周年庆典现场,一场视觉与味觉的“饕餮盛宴”隆重上演:鼠粬粿青翠Q弹、湖头鸡卷橙黄酥脆、大肠米血饱满诱人,还有肉皮汤、甜米糕、白仙草……120多道湖头小吃“惊艳亮相”。“弘扬名相故里文化,打响湖头小吃品牌,让湖头小吃为湖头乡村振兴插上翼翅。”湖头镇党委副书记汪贵元说。 (记者陈小娜)

搭建平台 让“湖头小吃”走得更远

活动当天,尽管天不作美,湖头阆山大酒店大堂内依然人头攒动,人们竞相欣赏湖头小吃版的“满汉全席”。除家喻户晓的米粉、芋包、咸笋包等“明星”湖头小吃外,现场的小吃可谓琳琅满目:猪肚灌蛋、白切肉、地瓜粉团、糖果仙、五花麻糍、脆饼……有咸有甜,风味各异,色彩缤纷。“没想到吧!湖头小吃的品类如此齐全!”湖头小吃同业公会会长李瑞荣自豪满满。

“眼前这些菜品包括食材,各个堪称‘好东西!’”李瑞荣说,一听说,公会要举行5周年庆典活动,整个湖头餐饮业沸腾了!大到酒店、餐馆,小到作坊、小摊,人们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

“这是咱湖头的‘大礼’,叫‘炕蛋汤’,又叫‘准女婿菜’。”指着菜品,满头银发的李阿婆热心当起解说员。“郎情妹意尽在佳肴中,语言都显得苍白,湖头小吃这文化内涵实在赞!这样的美食文化必须传承发扬!”新生代的湖头人情不自禁感慨道。

“湖头小吃不光是一种美食,它更承载着文化。”湖头镇文化站站长李绍清介绍说,湖头小吃出自淮扬菜系,由于特定的人文因素,在经年累月传播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代代传承。“湖头小吃囊括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的全过程。”时代洪流中,湖头小吃已然成为闽菜大腕,“湖头小吃同业公会搭起平台,‘湖头小吃’这一菜谱通过平台将得到保护性传承。”

2014年,湖头小吃同业公会成立。公会开展选优评好活动,还带领会员们赴省市参展,到外地与同行们交流切磋。目前,公会会员已达250人,30道湖头小吃被认定为“泉州名小吃”“福建名小吃”;“湖头米粉”“网游鸡卷”“咸笋包”更是被评为“中华名小吃”;2017年举办的闽台美食交流活动更是好评如潮。“人心齐,劲儿往一处使!就只有一个目的——让湖头小吃越走越远。这笔无形资产是公会成立5年来最大的收获。”李瑞荣说。

振兴乡村 “湖头小吃”大有可为

“在公会大家庭,经过学习取长补短后,自己终于不再是那‘井底之蛙’。”进入湖头小吃同业公会,历经完美蜕变,湖头小吃同业公会监事长黄聪敏十分庆幸。

作为地道的湖头人,黄聪敏的“湖头小吃”有一手。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虽小有名气,但囿于传播,他的“美食”以“内销”为主。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亲手做的湖头小吃能远销到上海、广州、兰州等全国各地。

5年前,公会成立,黄聪敏成了会员,好运也随之而来。他介绍,他们经常带着“拿手活”到全国各地交流取经,取长补短之余还收获许多“湖头小吃”忠实粉丝。如今,黄聪敏在家就轻松接单,选取最新鲜食材,第一时间制作、打包完毕后,“湖头小吃”轻松上路,“以前是寄大巴车,现在都走顺丰快递,还是那么新鲜。”

化茧成蝶的还有聚香元的陈兴强、岭兜美食的张贵明等。一个从街边小摊到宾客满座的餐馆,另一个则从打工一族到人流如织的餐馆老板,他们都感慨道,“‘湖头小吃’是老祖宗留下的‘生金产银’的宝贝,公会则为我们开拓一片天。”

“湖头小吃食材都原生态,很契合当下人们的餐饮诉求,市场前景一片大好。”李瑞荣表示,“公会下一步将重点发力湖头小吃餐饮业标准化。”湖头小吃要更好地走向市场,必须正视短板。譬如口味的稳定性,以制作芋包为例,每个芋包所需的各种食材配料必须精准定量,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口感最佳,还可以保证口感恒定,“吃出‘曾经的美味’,吃出‘妈妈的味道’,令人流连忘返。”

未来,公会将配合省烹饪协会,采用“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湖头小吃更好地“走出去”,加快在国内更多城市布点辐射推广,国外方面,则计划在新加坡、台湾等大力推广,“争取实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湖头小吃。”

当天,同业公会还拥有了自己的新办公场所,小吃同业公会党支部也随之成立。“党建引领,同业公会发展有了主心骨,脚步也愈发坚实。”会员兼党员们欢呼道。

汪贵元表示,近年来,湖头镇围绕擦亮“湖头小吃”这一重要名片,打出系列“组合拳”:培育湖头米粉创业示范点建设,扶持湖头小吃同业公会发展等,打造安溪绿色食品产业园,推进湖头小吃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下一步,该镇还将通过同业公会平台,开展百个湖头小吃厨师培训工程,培育“乡土人才”,全力助推湖头小吃兴旺发展、助推湖头乡村振兴。“湖头小吃产业‘二次腾飞’指日可待,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将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责任编辑:林少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