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香火》:书写安溪文化独特的精神和气魄

2018-09-28 09:58:15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林育金/文 刘伯怡/图)22日下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本报社长谢文哲新近出版的《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分享会,在安溪新华书店铁观音书城举办。分享会吸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孙静,县作家协会、凤山读书会、城区部分中小学文学社、尚卿青年读书会等协会会员参加。

    分享会上,谢文哲与广大书友们充分互动,介绍《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详细解读安溪文化中那独特的闽南精神和气魄。

    历史生活化,学术通俗化

    闽南地区对“香火”特别有感觉。如,结婚以后,长辈们都会说要延续香火,这里的“香火”即子孙后代。谢文哲到东南亚调查后,又有更多感触,“一个老华侨跟您讲一段家乡往事,或者在他家里吃一顿他亲手做的咸饭。比如,在泗水,施金城老先生就在自己别墅里做一顿咸饭请我们,这让人特别感动,所以香火不仅仅是血脉,其实更是一种家乡的情感,对土地的情感。”

    延续这种理念,谢文哲确立“历史生活化”写作思路。他说,历史的东西已远去,一段往事距离我们100年,甚至700年,已经久远,但是这个情景我们要给他还原、再现,这是历史生活化。

    谢文哲说,“所谓学术通俗化就是争取让更多读者,哪怕是跟前的这些小读者喜欢这本书。让他们都有一些体会,若干年后,在重读这本书时,能回想起,此前看到过的一段话有着非常深的感触。”

    谢文哲介绍,《香火》在2017年就已基本创作完成,为何迟迟没有出版?一是当时没有设计出比较满意的封面,二是认为书里面还缺一篇文章。机缘巧合之下,2017年12月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召开前夕,他带队到海外去调查收集资料,于是又写出了《会馆与信仰:家邦之光》,讲述东南亚会馆及安溪籍移民的故事。“文章收录后更加充实,更加饱满。”而这时书的封面也设计出来了。

    让安溪的香火世代延续

    上世纪70代有很多海外的人类学家要来研究中国。当时正好处在文革时期,很多学者就到大陆对岸的台湾去开展田野调查。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台湾的庙宇、宗祠都来自于闽南安溪的“大树下”,所以,时在英国留学的王铭铭就把他的博士论文定在安溪完成,最后创作出其学术上的奠基之作,名为《溪村家族》。

    台湾有安溪籍台胞278万人,是安溪人口的两倍多。安溪现有人口120多万人,新加坡安溪人60万人,印尼100万人,还有马来西亚等,海内外安溪人共有五六百万人。谢文哲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族群,安溪人所生活的土地也是非常肥沃的土地,“以前做茶方面的研究,后来开始逐渐转向‘安溪人’,乃至‘闽南人’的研究,觉得这个矿里含金量特别高。”

    “等我把《香火》写出来以后,我又发现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的神明,很多的宗祠没写,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谢文哲说,这个文化矿藏值得一生去挖掘,希望这片乡土,可以吸引一代代安溪人去耕耘去挖掘,让安溪的香火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传承乡土文化助力振兴

    “文化其实是一个生产与复制的过程,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其落脚点是人。”谈及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谢文哲认为,首先,要盘点乡村里到底有哪些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其次,要找到能为我们所用的路径,人就是个非常好的“通道”。

    “每年秋季,都有很多学子要离开安溪到外地去求学,他们离开安溪的那一天,可能就是告别安溪的那一天。”谢文哲说,可以将每年要外出上大学的学子集中起来上一堂课,这一堂课是他们离开家乡的最后一课,也是步入社会的第一堂课。

    这一堂课该怎么上?谢文哲建议,带着学子们到自己的祖厝宗祠里,接受族长的教育,或集体前往晋江的源头去探源,或到清水岩在清水祖师跟前烧一炉香,等等,让年轻人、下一代了解过去,了解乡土文化,保持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上了这些有仪式感的课,还要给他们一个命题:20年以后,如若重返家乡,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归?”如此,乡村的根脉将不会断裂,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尝试做这种试验,每个家庭都可以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乡土予以我们的滋养,一生受用不尽,生命化作乡土的肥料,期待育出更优秀的子孙。

    “谢文哲先生对脚下土地的热忱,对祖上的感恩,还有对文化信仰的传承,着实令人感动。”分享会上,与会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在读博士孙静谈到,书名“香火”这两字非常精准,直指人心地点出“乡土”情结。中国家庭跟西方家庭最大的不同是:在家庭关系里,西方家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中国家庭则看重长幼关系,很讲究纵轴,注重香火传承。“香火现象”在安溪,在闽南处处可见。理解“香火”二字,就非常接近乡村文化,值得用心去研读这本书,再谈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苏坚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