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进校园

2018-05-29 11:16:1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阅读提示

“竹与藤经过手工一丝一缕交错,编织一件件精美而有艺术感的用品。”日前,在城厢镇中标村县第二十小学的工艺活动室不时发出赞叹声和掌声。如此妙趣横生的课堂,原来是竹藤编工艺老师指导学生现场制作工艺品。

“安溪竹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进一步有效保护和传承,今年来,县第二十小学创建工艺活动室,为孩子们传授极具茶乡特色的竹藤编工艺,并开展以竹藤编文化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激励他们担当茶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校园洋溢“工艺风情”

走进县第二十小学,只见草坪上,摆放着各种惟妙惟肖的动物、风筝、灯具、花草等工艺品;学校廊道里,随处可见美仑美奂的铁艺花篮;教室门上,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工艺标识牌……置身校园中,随时随地都有藤铁工艺的踪影,不禁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工艺风情”。

“根据调查了解,结合学校所处地域情况,把工艺文化融入校园,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校长苏巧丽介绍,第二十小学正处于中国家居工艺城区域内,周边密布大大小小的家居工艺企业。“很多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涉及家居工艺及配套行业的家长占比约有50%以上,学生从小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工艺文化也潜移默化渗透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企业、工厂参观、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工艺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工艺文化知识,使学生体验工艺制作的流程,感受安溪传统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工匠精神。

小学生对工艺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有显性的展现和直观的感受,还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中。为此,第二十小学还将藤铁工艺技术引入课堂,开设编织社团,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陈清河的弟子陈淑华辅导,学校则安排教师跟从学习,配合辅导。

外形精美、栩栩如生的“非遗”竹藤编工艺品勾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五年级学生黄盈盈上了几节课后,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出小花监、水果盘、小帽子,她觉得很开心。“想不到小小的藤条原来可以做出这么精美的作品,我以后可要更加努力学习。”

“非遗”技艺代有传承

安溪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以“技艺精湛、别具匠心、返璞归真、品类齐全”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作为非遗传承人,陈清河表示,在非遗传承发展艰难的当下,我县竹藤编技艺能够进入校园,从孩子抓起,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多样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如此接地气的非遗保护工作非常值得探索和尝试。

实际上,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更早。县家居工艺办主任陈鸿鹏介绍,2007年起,华侨职校就开始开办藤铁工艺制作兴趣小组;2013年,设立竹藤编技艺传习工作室,并开设5个家居工艺设计专业班;近几年,县第十八小学及几家中学在试验性地开展竹藤编体验等活动,让“安溪竹藤编”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近几年来,我县定期举办工匠挑战赛,评选工艺大师,设立竹藤编国家非遗传习所。同时,与清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创客空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工作坊,为家居工艺行业输送许多高质量人才。

而此次“非遗”进校园,则是把人才培养前移至中小学校园。在陈清河看来,从职校工艺设计专业班,到中小学竹藤编体验班,是我县从技能人才培育上升到传统“非遗”文化传承的转变。“探索安溪竹藤编非遗技艺梯队式培养模式,实现家居工艺产业人才实现全年龄段覆盖,确保产业发展不会出现临断层现象。”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我县非遗项目“安溪竹藤编”入选其中。“增强年轻一代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之路。”陈鸿鹏表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今后,这项技艺还将逐步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这对于整个产业的发扬光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者苏连锦)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