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回归与起航

2018-05-04 09:45:21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闽南夜雨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促使我思索,这个世界上,不仅仅人,还有其他选项、其他可能、其他方式,与地球实现互动。铁观音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藏品,其作为“一般物”,有着“非常意”,是安溪人一种实在的生活需求,是人性,在安溪、在闽南的文化传统中形成自身,并通过自身与土地、与人构成种种关系“丛结”,其所集中展现的“和”“健”“美”人文品格,复兴了中华茶道传统。如今,安溪之外,受其茶文化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对于铁观音也渐渐有了更多依赖。

茶与丝绸、瓷器一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安溪茶的外销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初开始,乌龙茶的创制和铁观音的发现,更带来安溪茶的兴旺。安溪生产的茶叶,随着安溪的茶商和安溪人的移民,依靠父-子、叔-侄、兄-弟、舅-甥等的分支,从安溪到厦门、广州,从厦门、广州到南洋,搭建起一条连接安溪深山丛林与南洋广阔天地的“茶道”,这条“茶道”凝聚着血脉亲情,呈现着礼仪习俗,传递着中华文明,因此,在纯粹以经济之道通向东洋与西洋的湘茶、鄂茶、皖茶、赣茶,乃至闽北武夷茶轻易地被英国、日本所颠覆之时,这条“茶道”依然像安溪通往南洋的血管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茶与文化。从这条“茶道”走回来的是,在近代民族—国家中被归类为“华侨”“华人”的安溪人、闽南人,以及来自大洋彼岸的观念、技术与文明。

盐的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茶更是如此。茶,曾经促使东西方的交会,使其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近代史,从这个意义上,铁观音茶,表面看是经济、技术的问题,实质是关乎价值观和文化论的;呈现的也许是地方性、民间性的,其实也是国家的、民族的,乃至世界的。

今天,包括安溪茶在内的中国茶,正在进行一场传统的“回归”。所谓传统或是现代,都不过是一种文化表述,不仅仅指过去、当下和未来,还包括对话、承传和变革,对于中国茶业,其反思性意义在于,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茶叶不单是一种“农作物”,而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价值的“文化之物”,茶叶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类自身;人类应该通过尊重自身与他者(土地万物)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他者的尊重,保护文化生态,否则一定是要自食苦果的。当然,反思与回归是为了瞻望和起航,愿中华茶人赋予中国茶新的生命,愿承载中国梦的中国茶复兴、强盛。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