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参内:重教兴学成就博士名乡

2018-04-13 10:52:09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参内乡镇区

    参内乡位于县境东部,西溪上游,常住人口近3.2万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崇文重教、尊师尚学的热土,历史上出过武状元,文探花,儒风世衍。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参内乡进入博士行列有35名,平均每913人就有一名博士,可谓人才辈出,声名远播,被誉为“博士之乡”。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这35名博士中,参山村占10名,位居榜首;圆潭村7名紧随其后;大厝村、罗内村均为6名。涉及国防、电力、信息工程、环境、化工、医药、信息产业、经济管理、经济、金融等多个行业。

    这份数据来自参内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白来福,他今年60岁,已临近退休。从2011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便,每到一位村民家,白来福都会仔细询问该村高学历人才情况,用心记录。

    参山村的叶祉渊、叶祉琛兄弟是留美博士,两人的大哥为硕士。叶祉渊的妻子是美国生物学博士,现在夫妻俩都在美国旧金山工作。镇东村博士赵由才,复旦大学博士后,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全国环境工程博士站站长,其堂兄赵建民是留学英国的博士,现在军工大学任教授,已完成十项军事科研任务,多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最年轻的是1991出生的罗内村黄幸然,今年考入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另一名大厝村的黄政培也是1991年出生,去年8月考入中山大学硕博连读。

    “参山的叶润生,大厝的黄毅燕,圆潭的蔡潭溪、蔡渠棠、蔡梓龙,罗内的黄建福……他们都是参内中学走出的博士。”叶景菁是参内中学退休教师,他的学生中就有多名博士生。谈及参内出博士的原因,他说,参内民风淳朴,自古就有“勤耕苦读”之风,家长懂得读书的重要性,“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再者,历届乡党委、政府重视教育,村两委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也是“博士乡”不可或缺的“土壤”。就拿参山村来说,三十年来,参山村相继成立校董会、慈善会,每年都对考取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村民家庭进行奖励并张榜表扬。

    置田聘师培育英才

    参内,即参山围拥之意。《安溪县志》(康熙癸丑版)记载:“自凤山迤而东为参山”。参山,是山名亦是地名。一条参林溪,从镇抚寨自北向南流入蓝溪,流向罗内,贯穿整个参内乡,这里每个村庄都处于“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中。古时,参内的先辈们利用蓝溪,进行航运贸易。永春、大田、南安诗山的货物从参林大厝溪头出入,成为货物集散地,舟樯林立、物资交汇、商旅络绎。参内也因此成了一个多姓氏聚居地。其中,黄和叶是参内两大姓氏。

    宋祥兴年间(1278年-1279年),大水冲毁安溪葛磐祖厝后,黄纲二十世裔孙孟仁由葛磐移居参山岭下,成为参山派黄氏始祖。参山派黄氏子孙,自古贤才济济,冠盖如云。大厝村石堂宫后黄氏家庙“绍复堂”联曰:“武状元、文探花,进士科名欣鹊起;贤阁老、好提督,朝官贵品庆蝉联。”明嘉靖年间福建新布政使黄大任,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好提督”的黄陞,清道光御史、内阁大学士黄宗汉,清同治黄贻楫中试文科探花,清光绪黄培松夺魁武状元,均是参内黄氏衍播的贤才。

    参山叶氏家庙,位于参山村岭边角落。参山背依的南安高田山,是叶氏世居之地。高田叶氏后裔叶积,字文博号挺斋,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见参山湖光山色,钟灵毓秀,遂从高田迁居岭边开基。

    “据墓志铭记载,参山叶氏先人教育后辈云:‘丈夫当佐盛世太平立奇勋万里外,岂能老守仝猿下驹。’”叶景菁介绍,因宋代凌云叶氏有人考中进士,且有位“郡马”,一位“驸马”,祖上还当过教谕,衍承凌云宗族之书香,受儒家风范之熏陶,因而知书达理,忠、孝、礼、义等风尚在村中世代衍传。

    在参山村,现存的还有“四落大厝”“顶新厝”“中新厝”“下厝厅”等多座红砖燕尾脊“皇宫起”的古大厝,户户均有附属建筑的独立书房。叶景菁介绍,明末,先祖利用蓝溪进行航运贸易,营利颇丰。由于家道殷富,开始在参洋盖土楼,建书塾学馆等,延师授业,教育子孙后代知书识礼。清中期,又建了许多闽南宫殿式大厝,今村中现存的一方朱熹题的“读圣贤书”牌匾就是当时旧书房遗物。在清代,参山既有叶期颐、叶玉振等多人考中文武举人,国学生、太学生比比皆是。

    参山村叶氏“四落大厝”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规模宏大、典型闽南建筑风格的清代古民居群,还存有宣统元年“拔元”牌匾。后裔叶祥明介绍,“四落公”重视教育,在建“四落大厝”时,同时建有“四落书房”,广聘名师,并置育才田出租,收入专供子孙后代读书。历经100多年,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仍是安溪、南安乡邻学子求学的地方。参山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四落书房”功不可没。

    “先祖曾设置育才田、育才基金,公田收租作为办学经费,成立校董会,对考中秀才,设立奖励。”叶景菁谈到,清乾隆年间,学子们要从泉州坐船前往省城参加科考,先祖就在泉州建“井巷馆”,俗称“参山别墅”,供前往福州参加科考的学子住宿,让学子中转时有个落脚之地。故重视文化教育,重仁礼的叶氏先人就有启哲、淮四等数人,荣获清政府授予的“观光上国”之匾额。

    解放前,参山村就有大学生和留学生数十人,叶渊,首任集美学村的校长;叶道渊,曾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叶振汉、叶贻钧、叶孟兆等数十位解放前后的大学生均成为新社会的优秀干部;三十余年来,参山村考入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名贤德范桃李成蹊

    参内教育发展离不开参山先贤叶印心、叶采真父子二人。清朝末年,长期执教于县明伦堂学馆的叶印心,受当时科教兴国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倡导将家乡分散的私塾合并起来,改学制、兴新学,此举得到乡亲们的鼎力支持,1905年成功合并参山各私塾与学馆,创办“参山学堂”,并推举叶祖基为首任校长,设校董会。虽创业维艰,但参山先贤十分注重教学质量,千方百计到外地遴选师资,并以校董公名义,高薪聘请优秀教师到校任教。1915年,参山学堂更名为“私立参山小学”。

    “创办伊始,诸事维艰。教室借用宗祠或原私塾学馆,课桌椅均由学生自备,教学经费由叶氏‘高租’及爱国侨胞捐资支付。日本南进后,爱国侨胞捐资没着落,先贤将作为奖学的‘七柱租’作为学校经费。”叶景菁说,一生廉洁致力教育、曾任安溪实小首任校长的叶印心,于民国初,获民国大总统授予的“薰德善良”匾额。这正是对参山叶氏重视文化教育,培育贤才的嘉奖。

    叶印心其子叶渊,号采真,幼承家学,1917年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即致力于护法保国、科教兴国等运动,并担任集美学校首任校长。他暗中保护或拯救地下革命干部,倡导并主持修建安溪到同安的公路,帮助我省七十一所小学和两所中学的创办。1946年,叶采真等人在海内外广泛集资,建成当时在全县颇有名气的参山小学教学楼。解放后,学校由县政府接管,正名为“安溪县参内小学”;1972年,再次复名“参山小学”。

    叶氏家族与集美学村有着不解之缘,叶渊担任集美学校首任校长,其弟叶道渊德国留学归来后被聘为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其侄叶振汉先后担任集美中学校长和集美航海学校校长,其孙侄女现任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1920年,参山私立小学学校设立图书馆,侨领陈嘉庚还赠送“万有文库”全集;1940年,陈嘉庚先生再次视察私立参山小学……

    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读内迁安溪的集美学校时,曾到过参内,并在他所著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一书里写到:“一辈子头回长见识,世界上有这么人情味的村子。全村的人都姓叶……男女老少都很有教养,和读不读书关系好像不大。当然,参内有好多读书人,东南西北几座小学,大清早就听得到读书唱歌声。集美里头参内人就不少……集美两位先生,叶书衷、叶书德就是参内人。”

    黄永玉还浓墨重彩地描述参内人的过年场景:“参内最让人醉迷、最让人终身难忘的是过年。他们那么地融洽一致,烘烘笼笼像一窝蜂子,筹备过年像打扮一个天堂。满世界最好的声音,最好闻的香气,最好看的颜色,最好吃的味道,最好感的拉手,最好看的笑脸,最亮的光,最强的力,都拉到参内来了,大家亲在一起。” (记者洪金示)

【责任编辑:张燕清】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